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伊犁人的下岗代价


作者:M.AZAD

如果想了解因下岗的借口而从伊犁的厂里被解雇的工人,被关闭的工厂以及他们的下场,那么请你坚持看完这篇文章!

这是在我近10年中所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有些可能是大概的一个数字。但是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事实。如果不相信,可以到伊犁进行调查。

x x x x x x x

1.伊宁市第一毛纺厂——该厂位于伊犁河边。以伊犁地区的羊毛为原料进行生产。该厂于1950年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建立。是一个集纺线,纺织,印染为一体的工厂。该工厂有员工5000多人,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员工所占的比例在50年代是99%,60年代是90%,70年代是80%,在工厂被关闭的2001年是50%。工厂以破产的名义卖给了来自内地的汉族老板。从该厂下岗的汉族员工被安排在教育与商业领域。只有一小部分留在了工厂。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员工全部都失业。


2.伊宁市第二毛纺厂——该厂位于伊宁市的布拉克街道(现在被称为长江路)。2001年该厂以“破产”的名义被关闭。厂里1500名员工中的700多名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员工全部失业。收购该厂的汉族老板将一部分设备运回了内地省份。虽然用剩余的设备招收了500名左右的员工,但是这其中没有一个是少数民族


3.伊宁市第三毛纺厂——1987年在巴彦岱乡建立的这家工厂中有员工3000名。2001年该厂以“破产”的名义被关闭。汉族员工都被重新安排了工作。从该厂下岗的1000名左右的少数民族员工都失业了。在该厂原来的位置上为移民建造了新的楼房。这里现在的名字叫“开发区”。


4.伊宁市玻璃厂——1950年该厂在苏联的技术和帮助下建立。能生产玻璃,灯泡,玻璃瓶等产品。2002年工厂被关闭时有600名左右的员工,其中70%为维吾尔族。工厂被卖给了汉族建筑商。建在工厂地皮上的楼房则卖给了来到伊犁以后发家致富的汉族移民。400多名维吾尔员工不得不面临失业。



5.伊宁市皮具服装厂——该厂位于sheriq买里。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化的维吾尔商人Hüseyin等人从德国进口设备建造了这家工厂。1944年三区地区被民族军解放,并成立了临时政府。当时该工厂为民族军生产鞋子,服装,皮带,手枪套等物品,并连续几年无偿为民族军提供这些物品。1955年工厂被收为国有。1999年工厂从德国购进新的设备,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2003年工厂被关闭时有员工1000多人,其中90%是维吾尔族。工厂的设备以13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当时伊犁州党委书记张国梁的一个河北的亲戚。购买者将这些设备都运到了河北。这个在伊宁市的大街上不断的吹嘘自己1500万将其中一部分设备卖出并发了大财的汉族人,在工厂原有的地皮上建造楼房并将这些楼房卖给内地来的汉族移民以后拿着钱跑到了河北。但是从该厂下岗的900多名维吾尔族员工不得不面临失业。

最让人痛心的是,如果这片土地是被除了汉族以外的任何文明征服的话,他们都会将这个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的工厂当做历史遗产保留下来,并会将它建成工业博物馆加以保护。这个悲剧比毁灭整个伊宁市还要严重。消灭这些历史遗产不仅在伊犁的维吾尔人心中,而且在全世界的维吾尔人心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历史伤痕。


6.Li chin 皮毛厂——位于伊宁市sherqi买里。有员工将近1000名,其中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该厂2000年被关闭。工厂里的设备卖给了哈萨克斯坦。厂里的维吾尔族员工全部失业。


7.伊宁市皮毛肠衣厂——位于伊犁河边的Aghi买里。该厂于1955年在伊宁市维吾尔富人们的倡议和参股下建造。2000年工厂被关闭时有员工700名,其中70%是维吾尔族。员工们提议要自己集资买下工厂。工厂的汉族领导Li Ho Ren支持员工的提议,并多次向市党委与州党委传达了员工们的申请。但是州党委以“参与分裂活动”的名义将Li Ho Ren开除党籍,工厂领导的职务也被撤销。与此同时将这件事上州党委的决定下发到了所有的机关单位,也算是用支持维吾尔人的汉族领导的下场警告了其他人。最后工厂被分成三份出售:加工皮毛的部分以12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州党委书记张国梁的一个熟人;肠衣加工部分被出售给了四川的一个汉族;仓库部分则由努尔太.阿吉收购。维吾尔员工全部失业。


8.伊宁市“胜利”制衣制鞋厂——位于伊宁市könchi买里。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技术和援助下建造。该厂生产的皮鞋,靴子在自治区范围内享有盛名,获得该厂的产品算是一件很荣幸和优越的事情。当时赛福鼎,包尔汗等人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赠送了该厂的靴子。工厂最终被关闭,400多名维吾尔族员工失业。工厂的位置卖给了私人。



9.Ghul Ja sheherlik moyka——该厂收购伊犁地区各县,乡,草原的羊毛,对其进行分类,清洗和压缩打包,最后出售给各个工厂。800多名员工的80%是维吾尔族。moyka2000年被关闭,维吾尔员工全部失业。moyka的地皮被分成42户人家卖给了有钱的汉族人。

10.伊宁市面粉厂——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技术和援助下建造。面粉厂与下属的面粉店有员工1500多人,其中维吾尔族员工占50%。2000年工厂被关闭并出售给了内地来的一个汉族。这个汉族老板安排了200名左右的汉族员工重新上岗,但是他连一个维吾尔族员工都没有招收。从该厂下岗的750名左右的维吾尔族员工全部失业。


11.伊宁市造纸厂——位于伊犁河边的伊宁市造纸厂于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技术和援助下建立。有员工400多人。2000年工厂被关闭并出售给了内地来的一个汉族。汉族老板留下了100名汉族员工。维吾尔族员工则全部失业。现在在该厂工作的员工中没有一个人是维吾尔族。


12.伊宁市屠宰场——位于伊宁市Alte shuar买里,工作着200多名有编制的维吾尔族屠夫的这家屠宰场不仅能供应伊宁市的市场,而且还向乌鲁木齐市供应肉类。 屠宰场因为“没有需求”而被关闭。屠夫们被解散。屠宰场的地产被出售给了来自内地的一个汉族。建起来的楼房里住着的是幸福的汉族移民。



13.伊犁州建设局——位于伊宁市kök köwrük买里,有员工1000多名,其中90%为维吾尔族。1997年“2.5事件”以后以私有化的借口取消了维吾尔族员工的工作。承包该企业的老板为了完成从那些汉族贪官手中接过的工程从内地带来了10000多汉族工人。这些工人现在工作在伊宁市与周边的地区。想干些哪怕是脏活累活而养家糊口的维吾尔人一个也没有被这个建设局录用。



14.伊宁市食品公司——在这家国有企业及其下属的工厂和商店中工作着1500多名维吾尔族员工。以私有化为借口,公司及其下属的工厂和商店被卖给了汉族人。维吾尔族员工几乎全部失业。



15.伊宁市制帽厂——该厂原来位于伊宁市的乌兹别克买里。为满足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对民族服饰的需求而生产一些便帽,折边帽,马甲等产品。200多名员工全部由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妇女组成,在绣花与制作样本方面她们都是专业能手。1997年“2.5事件”以后工厂以“没有需求”为借口而被关闭。工人们的工作都被取消,工厂的地产被卖给了汉族移民。



16.伊宁市服装厂——在位于伊宁市Tesh Tepke买里的这家工厂生产富有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民族特色的服饰。在该厂工作的400名员工全部由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妇女组成,她们全部都是手工制作方面的能手。“2.5事件”以后工厂因为“没有需求”而被关闭。工厂的位置被改造成市场出租给了商人。


17.伊宁市毛衣厂——位于伊宁市新路街,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技术和援助下建立。该厂生产各式具有民族特色的毛衣。在伊宁市的年轻男女之间,亲朋好友之间互赠该厂生产的毛衣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该厂工作的300名员工全部由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妇女组成。2002年工厂以“没有需求”的借口而被关闭,工人们遭解散。


18.伊宁市酒厂——位于伊宁市Sherq买里的该酒厂有员工500多名,其中70%为维吾尔族。“2.5事件”以后酒厂被关闭。维吾尔族员工被开除。汉族员工与著名商标“伊犁大曲”一道并入了兵团酒厂。



19.伊宁市醋厂——该厂位于伊宁市汉人街(因为历史上这一带是为维吾尔人打短工的汉族人聚集的地方,所以被叫做“汉人街”)。该厂生产食用醋,酱油等产品。200名员工的95&是维吾尔族。2002年工厂被关闭,工人们的工作被取消。工厂的位置变成了水果市场。



20.伊宁市砖厂——位于伊宁市叫Zayomka的地方。因为当时伊宁市还没有从事这种艰苦的体力劳动的汉族工人,所以除了500多名编制员工外,砖厂还临时招收一些没有工作的维吾尔族工人。他们通过打黑工来养家糊口。夏天的有些月份该厂的临时工人能达到2000-3000人,哪怕是少一点他们还是能赚到一些钱。砖厂员工100%是维吾尔族。“2.5事件”以后,因为私有化政策,砖厂被转让给了汉族移民。新老板们慢慢的开除了维吾尔族工人,并从内地的农村带来了汉族工人。有些夏季月份砖厂的工人能超过10000人,但是没有一个维吾尔工人能申请工作并最终进入该厂。


21.伊宁市公路局——位于伊宁市墩买里,从事伊宁市及周边地区大小道路,桥梁的建造与维修工作。500名员工中95%是维吾尔族。“2.5事件”以后因为“私有化”政策,该企业被转让给了汉族贪官们从内地带来的亲戚。汉族老板们慢慢的开除了所有的维吾尔族员工。因为承包了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与交通枢纽的伊宁市与霍城县以及其他县市之间的地方政府、兵团和部队的大型工程和项目,所以有些年份该单位招用的移民工人的数量会超过50000名。但是有多年道路、桥梁建造经验的维吾尔族能手们没能在该单位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x x x x x x x


这里我们没有列出员工人数少于200人和规模较大但是50%以上的员工为汉族的工厂和企业。从以上的21个单位中下岗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员工的人数超过13500名.如果我们按每个工人要养活加上自己在内的5口之家计算的话,那么就意味着67500人的经济来源被切断。在被推入了贫困的泥潭的这些人当中:有的因为生活的贫困而离婚;有的迫不得已变卖家产而流离失所;有的因为失落而染上毒品和艾滋病;有的离开故乡走到国外;有的因为无法忍受民族的压迫和不平等而拿起武器开始冒险行动;有的年轻人因为没有办法而远离故乡,他们为了碰碰运气来到内地,在内地他们或是成为犯罪分子或是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年迈的父母无人照看,婴儿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年轻人不能按时结婚......这些都给在故乡算是最富有和最有文化的伊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x x x x x x x

这么多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居民失去了工作,难道伊宁市就没有什么发展吗?有!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发展。那么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受益者又是谁?下面就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990年以后伊宁市逐渐成为满足中亚地区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商业中心。新的发展快速的到来。维吾尔人除了看着这些发展之外没能获得任何的利益和好处,于是“2.5事件”爆发。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快。在维吾尔年轻人的遗体上,父母们的泪水和孤儿寡母的苦难上建立起了一座座崭新的大楼。我会举出几个维吾尔人经常进出的市场的。


1.中央市场——在汉人街建造的这家市场有300多个店铺。这里是一个家具市场,有1000多名内地移民向中亚出售货物。


2.青年市场——有店铺500个。所有的店铺都被汉族移民收购或租下。1000多汉族移民靠在这里工作的养活家庭。这里出售来自内地省份的服装产品。


3.伊宁市月亮湾建材市场——位于伊宁市飞机场路。有1000多汉族移民在这里做生意。


4.伊宁市开发建材市场——位于巴彦岱路。在这个位于叫“开发区”的新的汉族移民聚居区的市场里出售的是房屋装修建材。加上老板和员工,一共有5000名汉族在这里工作。


5.Üch derwaza市场—— 有2000名左右的汉族移民正在使用这个市场。


6.Döng köwrük买里的军人俱乐部被改造成了一个拥有500家店铺的大型市场。这里专门出售鞋子和服装。1500名汉族移民在这里获得了财富和工作岗位。


7.伊犁州人民政府的7层大楼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里一座十分豪华的商场。这座商场为5000个汉族移民提供了工作岗位。


8.陶瓷市场——位于伊宁市英阿亚提村,拥有300多家店铺。有1500个汉族移民在这里做陶瓷生意。

伊宁市新建的店铺数量在30-100家之间的商场有100多家。这些商场都是汉族移民在使用。也有在使用这些商场的维吾尔人,但是与前者相比这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在霍尔果斯口岸,不管是新建商场的数量,交易的份额,还是使用这些商场的汉族移民的数量都要超过伊宁市市区。


“2.5事件”以后,在伊宁市和霍尔果斯口岸中仅是在商场里做生意的汉族移民的数量就超过3万。如果算一家有四口人,那么加上他们的家属就有12万汉族移民在伊宁市获得了控制市场和拥有幸福生活的机会。




x x x x x x x


有人可能会想,难道在伊宁市的当权者就那么残酷和无情吗?难道他们没有给维吾尔人任何的工作机会吗?给了!他们给了伊犁的维吾尔人从来没有从事过的3种职业。汉族人赐予维吾尔人的3种职业如下:


1.三轮车夫——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故乡的其他地方一样,伊宁市也开始出现用三轮车拉客的车夫。越来越多庞大的车夫队伍在“2.5事件”以后由于政府与银行的支持和贷款,有能力购买出租车,做起了出租车生意。他们将手中多余的三轮车低价卖给了没有工作的维吾尔人,并教会了他们做三轮车生意的“本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在主要街道上开着出租车的汉族人和在后街小巷中瞪着三轮车的维吾尔人。汉族人蹬三轮的时候,主要的街道还是允许拉车的。当维吾尔人接手这个职业以后,市交警禁止他们在主要街道上拉车,维吾尔车夫们只能在后街小巷中拉车,违反规定的人会受到重罚。1946年三区革命的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喀斯木到应邀到南京参加国民党政协会议时见过这样用人力车拉送顾客的车夫。回到伊宁市以后,在谈到内地的汉族人民生活在怎样深重的苦难和不幸中时举得就是车夫的例子。但是他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50-55年之后自己的后代们会落到做车夫的地步。



2.修鞋匠——80年代以后,背着缝补机穿行在大街小巷修鞋的汉族人也开始蔓延开来。“2.5”事件以后,在政府与银行的支持和帮助之下,这些修鞋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自己的店面。而从“胜利”制衣制鞋厂下岗的维吾尔族师傅和一些没有工作的维吾尔人开始从事修鞋这一职业。因为维吾尔人不习惯穿街走巷的修鞋,所以这些维吾尔修鞋匠们就坐在路边修鞋。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就像:一边是在汗水与尘土之中辛苦的拉车的维吾尔年轻人,一边是坐在路边眼睛盯着过路人鞋子的维吾尔修鞋匠。


因为汉族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所以他们对车夫和修鞋匠都没有什么需求。对这些人有需求的恰恰就是贫困的维吾尔人。




3.乞丐——现在每个主麻日坐在清真寺前的乞丐的数量比来清真寺的人还多。被称为“塔兰奇”的伊犁维吾尔人历史上从来没有在自己的故乡见过乞丐。60年代由于内地闹饥荒而逃到伊犁的可怜的汉族群众虽然当过一段时间的乞丐,但是伊宁市的居民很快将他们安顿在自己的家里,给他们提供衣服和食物。伊宁市的百姓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快就消灭了这一在会伊犁受到谴责的职业。就算是在饥荒最为严重的“文革”时期,伊犁也不曾有过乞丐。所以伊犁的幽默大师伊沙木有这样的一个笑话:由于伊犁人不知道怎样当乞丐,所以需要行乞的人就会问别人说:“你要是有钱的话就借我10块”。但是现在,维吾尔居民当中正在出现大批的乞丐。他们中有老人,有妇女,有孩子,有残疾人......这些乞丐在比自己的家境稍好一点的维吾尔人的门口行乞。


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伊犁维吾尔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贫穷和无奈。

贫穷与饥饿的伊犁维吾尔人陷入了没有办法的境地,他们开始在汉语学校寻找子女们的未来。这方面我会举两个例子:

1.2004年9月,尽管Aydöng买里10所小学(维吾尔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在招生时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但是到这些学校报到的新生只有3人。


2.2004年9月,来伊宁市第十一中学小学部(汉语学校)报到的新生为60人,其中47名人为维吾尔族学生,13人为汉族学生。在开学后的六个月的时间里,其中10名汉族学生的父母将子女送到了没有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学校。在这个用汉语授课的班级里,有50名维吾尔族学生和3名汉族学生继续了自己的学业。


这种形式不仅在维吾尔学生将于怎样的文化中成长并走向未来的问题上做出了暗示,而且在目前为维吾尔知识分子创造最多的工作机会的领域里,也有掀起维吾尔人大规模失业浪潮的危险。


x x x x x x x


在故乡的其他地方,维吾尔人的情况更加糟糕和悲惨。对维吾尔人而言到处都是失业,到处都是无奈。但是,随着这一地区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和赚钱的机会不断增加。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中国媒体的一些数据:


1.新华社在2004年9月的新闻中报道称每年都有60万劳动力从内地省份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摘棉花。2004年9月20日“天山网”报道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每年新增劳动力40万,同时失业人数超过100万。另一个汉语网站上称每年自愿来到新疆的劳动力在3万左右,他们一年总共能赚100亿人民币,并且将赚得的钱寄回老家。

2.2005年1月1日的“新疆日报”汉文版中写道“2004年兵团人均年收入达11780元”,这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张庆黎给出的数据的基础上报道的。2天后的“和田日报”汉文版中刊登喜讯称“2004年和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980元”。



从中国政府给出的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是维吾尔族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2倍还多。


要是将故乡看做是用维吾尔人的泪水填满的大海的话,那么这些有特权的汉族移民无疑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大海里的鱼群,甚至可以将他们比作是鲨鱼。

从以上的证据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从来都没有将维吾尔人看做是自己的公民。将“2.5”事件爆发的原因和责任推给维吾尔人的做法能对吗?



生活在故乡最富饶的土地上的伊犁维吾尔人的现状就是这样。


我建议不管是维吾尔人,汉族人还是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能用良心的天平衡量一下这一状况。




2009年3月11日



译自:维吾尔在线维吾尔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