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传承先辈薪火的开拓者 ——探访阿图什市第二中学纪实

文/Nijatkar

题记:一个对教育事业拥有忠贞信仰的民族会克服千难万险,迎接民族复兴的曙光。

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是维吾尔现代教育事业的摇篮,19世纪末,穆沙巴耶夫兄弟——玉山·穆沙巴耶夫和巴吾东·穆沙巴耶夫在这里兴建了维吾尔近现代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一百多年来,该乡人民传承了尊师重教的“玉赛尼亚”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上阿图什乡位于阿图什市西北,人多地少且水资源匮乏,艰苦的环境练就了该乡人民坚毅的性格,也使他们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成为该乡人民的共识。上阿图什乡人注重教育的名声远扬,外乡人这样形容他们“(上阿图什乡人)为了供一个人上学,六个人在其身后操劳”,“为了供子女上学,他们宁愿倾家荡产”。

上阿图什乡现有一所高中、三所初中和18所小学。位于该乡的阿图什市第二中学凭借优秀的教学水平和出众的高考录取率,在南疆各地州都享有声誉。2011年高考当中,该校521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483人进线,占参考人数的92%以上。

也许有人对这一成绩不以为然,但是待我为你讲述这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之后,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对这所学校的师生取得的成绩刮目相看。

阿图什市二中坐落在上阿图什乡尤里齐村309省道边上,常有来往于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重型货车经过这里。仲夏之末的校园被绿荫环抱,青色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小渠里的流水为校园增添了别样的清凉。

正值学生放暑假,安静的学校里回响着人师傅维修桌椅时发出的“叮当”声。已有20余年历史的教学楼,出现了设施陈旧、老化的现象。每个假期工人师傅都会对受损严重的桌椅进行检修。

全校28个教学班集中在一座三层教学楼里上课,每个班将近有60名学生。由于条件有限,3名学生坐在一张木制长条桌椅上听课。遇到高考模拟考试,学校不得不给低年级学生放假,让高三学生单人单桌参加考试。其他年级学生得利用双休日时间补课。

由于高级中学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上级拨款极为有限。在学校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学校于2004年修建了实验楼,供学生进行教学实验之用。可是,全校教师办公室不够用,这座楼还被用作七个科目教师的办公室。

数年前,师生上课时还要架设炉子。校领导多次前往自治区发改委后得到了60万元资金,修建了一座锅炉房。现在,学生们在秋冬季总算可以不再架火炉了。

学校里的有些学生家距离较远,其中最远的有20公里,他们骑车上学每天四个小时都要花在路上;学生们回到家还要做农活;从十月底到来年四月,农户们需要烧煤取暖,一吨煤1200元以上,因此在这漫长的寒冷季节,他们一般只会在一间屋子架炉子,他们的生活起居就在这一间屋子里,学生们晚上回到家很难在单独的房间温习功课。

二中校长吐尔逊江·阿布杜认为,寄宿制学习对乡村学生成绩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今年,我们学校高考最高分就是一名寄宿生,此外近年来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也都住校。”不过,学校目前没有那么多宿舍。现在全校1300多名学生中仅有180人是住宿生,他们的宿舍是一排平房。“如果能有容纳五、六百人的宿舍楼供学生在学校安心学习,我们的学生成绩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校长说。

学校日常开支大多数来自学生的学费。按照州里的实际情况,学校向计划内学生每学期收取200元学费,近两成经济困难学生不需要交这笔费用。2010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为资助南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向该地区学生提供了助学金。二中的学生每年可以得到1500元用以支付学杂费用。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课本了。过去,坐在同一张课桌的三名学生分别购买不同的教材共同使用,这样的情况下更别提购置教辅资料了。

吐尔逊江·阿布杜校长坦诚二中的生源并不理想,该乡的好苗子会在两个阶段被选拔走:一是在“小升初”时,成绩好的孩子会被区内初中班或者市里的中学挑走;二是经过中考,又有一批学生被内地高中班录取。只要愿意来该校读书的本乡学生,学校一概录取。该校的学生主要来自该乡的三个初中。因此学校在日常工作中与这三所学校密切合作,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由于二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该乡人民逐渐认识到把孩子送到二中来同样能够让他们取得好的成绩。

近四年来,市二中的高考成绩都很喜人,过线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还有一批在体育、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入艺术院校学习,今年就有20名学生通过这种渠道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

可是,该校的学生无法享受“免费师范生”政策。据了解,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等区内师范类院校招收“免费师范生”时,优先招双语班学生。二中学生都是民考民,他们在填选志愿时会处于不利地位。

二中的老师们不仅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就连后者的营养问题都在老师们的操心之列。过去,学校经常会有学生在上课时昏厥的现象出现,原因是学生们一般不吃早饭就跑来听课,甚至有些学生连午饭都不吃。学校领导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专门派教师于每天中午监督学生们就餐,无论是到食堂吃饭还是吃自带的干馕。“连高中生吃不吃午饭都要管似乎显得很荒谬,可是不这么做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听课效率乃至他们的身体健康。好在学生们上课时晕倒的现象最近很少发生了” 吐尔逊江·阿布杜校长说。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对其教学水平的影响巨大。去年有十名特岗教师被聘请到市二中任教,结束了该校自2001年到2010年间没有一名教师被分配的历史。之前,该校最年轻的教师也在33岁以上,教师年龄偏高,30岁至40岁教师占六成以上,这导致了教师队伍老化现象。没有年轻教师的加入,就难以给课堂带来活力,教师队伍年龄的合理分配对目前推行的新课改的有效开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过去的十年,学校则采取与当地待业的大学毕业生签订合同的方式聘请了一些代课教师,每月付给他们六、七百元工资。

除了教学任务,乡村教师们还要应付各类检查验收工作。比如市二中一年接到市教育局下达的各类文件最少也有三百份,学校需要带领师生逐一学习落实。安全维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评估层出不穷,而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评估检查却很少,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违反了正常的教育规律。这些花样繁多的检查和学习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们的精力被分散。

此外,当地教育部门缺乏奖励、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据了解,阿图什市两年举行一次教师节表彰大会,每隔两年,学校才会得到顶多一个报送市级优秀教师的名额。各类教学技能竞赛、论坛座谈会等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的机会更是难找。二中会在学校内部定期举行公开课,奖励表彰等活动,但是这种小范围的活动终难形成气候。教师们需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上级和广大同事们鼓励、鞭策和肯定,这样才会使他们有热情投身到这项事业当中。

再者,诸如禁止男教师留须、禁止女教师戴头巾进入课堂等地方规定也会影响教师们的心情,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的老师们都凭借着一种精神支柱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吐尔逊江·阿布杜校长说。我相信他所说的精神支柱正是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玉赛尼亚”精神!

阿图什市二中所取得的成绩在民族教育事业中堪称典范,该校师生不畏困难,沿着先辈们开拓的道路,将尊师重教的薪火世代相传。但是我们的民族教育事业只有一所二中是远远不够的,唯有此欣欣之火呈燎原之势,我们才会信心十足地迎接未来!

(维吾尔在线(Uighurbiz.net)首发)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土耳其维吾尔县举办第十三届文艺节



记者:艾尔肯·塔里木(erken asiya-uighur),译者:阿提(uighurbiz志愿者)




201194日在土耳其阿玛西亚地区维吾尔县举办了第十三届文化艺术节。参加此次文艺节的主要有,700年来居住在土耳其的维吾尔人和近60多年来迁居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凯萨尔亚等城市的维吾尔人,共有五千多人参加。借此良机,我们跟当地维吾尔人进行了有关节日和维吾尔人现状的交流。























(土耳其维吾尔县县徽)





在回答“维吾尔县的维吾尔族从事什么职业维持生活?”这个问题时,维吾尔县县长穆拉提·沙提力米西先生说道:“这里的维吾尔居民主要靠畜牧业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一部分从事农业。这里的畜牧业在阿玛西亚地区有一定的名气。虽然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但这里的水果、蔬菜与肉类却很有名,本地区的肉类与蔬菜由我们提供。




——今天世居土耳其与从突厥斯坦迁居的维吾尔同胞欢聚,您有何感受?




穆拉提·沙提力米西先生回答道:“我们聚到一起实在是件庆幸的事情,我们的友好关系会长期存在,我们会一起努力加深彼此的了解,建起友谊的桥梁。我对突厥斯坦维吾尔同胞的了解不深,我想得到更多有关他们的信息。”




——你对维吾尔同胞们有什么心里话?




——我希望维吾尔同胞们能忍耐。这里有他们的很多同胞,我向所有的维吾尔人问候,也为他们祈福。这里也有维吾尔人,愿同胞们不要忘记。
















图中为穆拉提·沙提力米西先生





节庆期间我们也采访了一些维吾尔民众。一位名叫艾米纳·艾尔达力的维吾尔女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维吾尔县的维吾尔人来自中亚,我父亲56岁时不幸去世。他在世的时候经常跟我们说我们是维吾尔族。现在我女儿都上大学了,我们还是很关注维吾尔社会,看到突厥斯坦的一些不公平,我很心酸。”





艾米纳女士就读博卢伊扎提百萨大学的女儿也给我们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维吾尔社会动态,在电视上看到受压迫的维吾尔同胞们时,我很难受很心酸。我会努力地在学校展现维吾尔人的才华,我愿意为我的民族服务。”





































(文化艺术节上的维吾尔县的维吾尔居民)





以前在维吾尔县知识分子较少,也没有人研究自己民族的历史,近年来上大学的维吾尔同胞数量有所增加,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历史,其中有一位是萨姆松5·19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萨迪克·图拉里。他给我们介绍说,“据历史记载,维吾尔县的维吾尔人在公元1300年左右开始从突厥斯坦迁移到这里,并在短时间内适应了本地的生活。研究结果显示,这里的维吾尔人和突厥斯坦的维吾尔人有共同点。我今后会进行更多有关此方面的研究。”




——你是历史系的学生,你将来要从事维吾尔历史研究吗?




他回答道:“我曾向系主任求助过,但本科生不允许进档案室进行研究,硕士、博士生才可以。所以,(相信)以后我会在历史档案基础上进行研究,目前我在阅读有关维吾尔族历史的书籍。”




(转自维吾尔在线)